
你好,我是磊宇云计算的创始人、以及本博客栏目的作者杨鑫磊。
之前很多人问过我:鑫磊,你为什么要做这个《浪潮之下》栏目?现在都什么时代了!很难做的!
翻阅书籍,从96年的史事中看到了一个叫做视聆通的东西,带着中国大多数的人开始进入站长圈。在当时那个时代,我不禁感叹,新事物的力量是巨大的,那就旧事物呢?答案是我不知道——我想做做看。而且这冥冥中,我和“互联网”这三个字有着近二十年的历史渊源。浸泡其中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只有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我虽然没有目睹着电脑从萌芽时代过渡到黄金时代,但我至少见证了它从黄金至“鼎盛”的这段时间,从一个贵不可及的新兴事物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再渐渐到人人手上都有的小小一块屏幕。中国的互联网,是网络节点的连接与其不断的脉动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万物的互联,而载体的变化背后是整个大时代的变化——从PC时代向移动时代发展、转变,从平台型企业向垂直社群发展,重新链接一切和内容制作成为后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标志。
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TCP/IP协议就已经在美国诞生,而到了1994年,我们才实现了和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条TCP/IP链接,成为互联网大家庭的一员。
我们用了20多年,追赶上别的国家互联网发展的速度,到了2022年的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和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国家和地区站在同一个起跑线前。在5G领域,我们甚至处于前列。可以说,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滚滚浪潮之下,我们不再是跟进者,而是成为了引领者,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性机遇。然而这个机遇,其实是一个拓荒的苦活,他的广阔前景显而易见,难处却也是摆在眼前:投入重,成本极高,也缺乏指向性的发展方针。
如果说消费消费互联网是百米跑道,那产业互联网的就是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而这就需要一批有革命乐观主义的拓荒者,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也就是这样站在了这样一条起跑线前。我们都只知道马拉松的终点,会有无数的欢呼和掌声在等待,而在漫长的奔跑过程中,这些拓荒者们需要一边夯实现在的地盘,出售基础服务,保证自己的企业或产品的存活。同时还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思考,为业务谋划一个长期的蓝图。没有人知道天什么时候会亮,而希冀于天亮的同时,拓荒者们还需要考虑如果在黎明到来之前“活”下去。
中国人口基数虽然庞大,但是出生率确实人尽皆知地下降到了7.5‰(数据来自于2021年全国常住人口出生率统计)。增量已不再,资本力量托举起来粗放式的增长也成为过去,过去20年的玉律金科正在逐渐失去借鉴的意义。现在更多地要依赖于企业家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未来的互联网产品和商业模式也将接受更多时间的淬炼和挑战。
所以我相信,需要有一个人去记录,记录了新机遇的诞生、记录产业互联网在质疑和发展中螺旋上升,也记录下这些拓荒者们的痛苦、纠结和挣扎,因为这些都是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缩影。
尽管市面上不乏财经、互联网媒体的访谈频道,可是看热闹的人多,甘愿俯身体会的人少。然而岸边看热闹的终究不敌下水的人体会深,在这个行业浸泡了二十多年,我希望能基于我自己的商业感知、知识范畴和对企业的理解,去站在大众的角度,对这些有着高度行业纵深的CEO们,层层抽丝剥茧,带着广大读者们去透过一个企业的成长,去理解一个新模式、新商业、新时代的运行逻辑。
而除了记录的意义,在我看来,我更希望浪潮之下在未来能成为一颗“种子”。慢慢去被人认可,涉猎的圈层也慢慢扩大,其实我一开始只是自己个人突发奇想做一个小尝试,希望自己也能够慢慢坚持下去,我给自己指定的目标,2天一篇,坚持5年。我相信这些宝贵的内容记录,未来会成为某个读者眼里的机会,甚至成为一个新兴创业者的启蒙。浪潮之下的读者能够通过这些被我所记录下来的产业互联网的拓荒者,来了解企业数字化、国密算法、DevOps、全真互联网、云原生、大数据可视化等更多产业互联网大时代下的新生产物,甚至能结合自己的行业去找到一些新的增长点。
……
我希望未来我能够坚持做的东西越来越多,我希望我所走过的坑、遇到的问题能给你一些启示。在这浅浅的字里行间中,悄然为你推开另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2022年9月19日书于山东日照
鑫磊同学
本文由鑫磊同学授权发布于浪潮之下,未经许可,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yangxinlei.cn/tide/28.html。
题图来自网络或者自制,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鑫磊同学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